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曲园学人】熬墨蓄势绘华章——记我校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宜举

    王宜举,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鱼·体育,乐鱼(中国)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在《SIAM J Matrix Anal & Appl》《Math Programm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计算数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论文30多篇。出版的《非线性最优化理论与算法》先后被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作为运筹学专业研究生教材。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教育部科研基金,参与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多次被邀请到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的科廷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乐鱼·体育,乐鱼(中国)数学专业博士点学术梯队骨干成员,山东省“运筹学与控制论”泰山岗位学术团队骨干成员。

    笃学不倦   革故鼎新

    科研——人们想到这两个字总觉得神秘而高深,但眼前的王宜举教授亲切而和蔼,眼镜下的眸子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你很难将他与固有印象中的老学究联系起来,生动有趣的谈吐与20多年创新、勤奋的科研不无关系。

    1993年参加工作的王教授是在1998年在中科院读博时才真正从事现在所研究的专业的,他的声音里满是回忆:“当时在运筹学发展起一个新学科叫变分与互补问题,在兴起以后我个人很感兴趣,抓住这个机会,和学术同行在一起讨论做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选择本学科是因为属于应用数学,有着一定的应用背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有趣不枯燥,而且可以广泛应用。

    至此,还在读博士的王宜举教授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他关于变分不等式的二次算法的学术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开始了漫长的科研道路。在香港理工大学访问时,有关变分互补问题刚刚兴起,王宜举作为张量开拓者、当时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的系主任启力群教授的助手与其一起对这个项目进行研究,其理论成果被国家科学院院士所引用。同时,王宜举教授在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被应用到信号处理领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他的研究之路逐渐起航。

    当然,科研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既是绊脚石,又能成为前进的垫脚石。“有时候努力了几个月,反复研究手里的课题,可是做出的结果是错误的。而有的时候碰上了喜欢的课题,还没做完却发现别人已经发表了,这时的心情是难以忘怀的。”对于困难,他这样看待“科研这件事天分很重要,但是我认为勤奋更重要,而且一定要看准机会,把握机遇。沮丧时要把一切看淡,因为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嘛,积极的心态最重要。”说完,王宜举教授微微笑了,显得很是淡然。

    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王宜举教授最喜欢的是有着实际应用背景和刚刚新兴的项目。2001年,王宜举教授提出了关于变分不等式问题的二次通用算法,并在同年发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信号处理和图像恢复方面,王宜举教授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认可,关于张量的研究也成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成果。他表示,在自己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着头脑的高速运转。而且有些时候,自己的研究还促进了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开阔、生动。“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在同时看到一种奇妙的现象时,普通人只会赞美,而科学家则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科研就是在提醒我要不断思考。”

    回想一路的奋斗,王宜举教授有着诸多想要感谢的人,他的博士生导师王长钰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祁力群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的修乃华教授以及众多的学术同行们。在他眼中,只有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为学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我记得当时我在研究一个课题,根本理不出头绪,是修乃华教授一直支持我,为我指点迷津,并且给我提供各种最新的关于课题的资料,不断启发我,至今很是感激。”

    主持过多项基金和创新项目的王宜举教授,取得的奖项也是硕果累累,在今年,他还获得“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这是对王宜举教授科研成果的充分肯定。尽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感激的同时他仍旧谦虚地表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接下来,还会继续研究运筹学、应用数学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数学规划,他希望能够努力实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因材施教 启发教学

    王宜举教授主编的《非线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一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先后被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20多所高校作为运筹学专业研究生教材。甚至在澳大利亚的科廷大学,华人教授们也选择了这本书。这本教材花费了王宜举教授十年的心血。在十年间,他不断补充与修正原有教材,教材出版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成为运筹学界的经典教材。

    2007年,中国运筹学会数学规划分会在日照主办了全国首届“优化理论与应用”暑期研究生班,适时王宜举教授毕业回到日照,便作为班主任全面负责此次暑期研究生班教学工作。他说,在所学习的内容都是科学前沿的知识,新颖有趣,教学中自己也开拓了视野,而且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差别,综合素质不同,为自己以后培养研究生积累了宝贵经验。

    王宜举教授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教学历史了,平时课堂上他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思维。他会把自己积累的数学问题在课上提出来,也常常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让年轻的脑袋里总是跳动着活跃的思维,学生们的回答常常令他感到惊喜。对于不同的学生,王宜举教授则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他会补充一些很简单基础的知识,直到同学能够理解;而对于掌握较好的同学,则会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来促进同学的思考和开发。因此,他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都说王老师是一个敬业、负责、不拘泥于形式,让人从心底里感激的好老师。

    在王宜举教授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通,相互促进的,他说,“如果单纯的教学,看着教材按部就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完全没有教育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同学们去思考,他们才会更愿意听课,接受知识。”他认为老师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里把精髓点透,让学生理解这门学问。在教育学生时,他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的熏陶,这是他最大的希望。同时,他也认为教学可以促进科研,自己积累的较难科研问题也会让同学们去思考,他常常因此受到启发,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两者相得益彰。

     回忆起教学生涯,王宜举教授还特别提到了两名学生。一位是他的学生刘炳越,另一个是研究生徐泽水。他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勤奋。刘炳越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反应特别快,很勤奋,课上常常与王宜举教授进行互动和交流,课下会跟他讨论各种问题,后来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而徐泽水带给他更多的则是惊讶,“他是至今我见过最勤奋的学生。”王宜举教授感叹道。徐泽水从专科毕业,但是从他读研究生第一天直到最后一天,每天7点准时到教室,晚上10点离开。这样的努力让王宜举教授坚信,勤能补拙,上天往往眷顾着付出的人。果不其然,徐泽水目前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并成为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直到现在,徐泽水和其他同学都与王宜举教授保持联系,讨论一些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当然最多的还是有关科研的问题。王教授坦言说:“我并不否认天分的重要性,但我更相信天道酬勤。”他还谦虚地表示很多方面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牛顿曾经说过,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我们只有勤奋地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站在这个世界中。”勤奋是王宜举教授在科研和教学中最重视的要素,回望来路,二十余载的孜孜不倦中,他将运筹学糅合于自己整个的生活,并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将我校的数学与运筹学发扬光大,我们相信,勤奋和创新应该成为在路上奋斗的所有人的座右铭。

    (作者:李艳梅 吴蒙璇  王瑞鑫    编辑:新闻在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海红)